白骨顶鸡,拉丁学名为Fulica atra,属于脊索动物门、鸟纲、鹤形目、秧鸡科的一种动物,英文名称是Common Coot,命名人为Linnaeus,命名时间是1758年。 白骨顶鸡是中型游禽,像小野鸭,常在开阔水面上游泳。全体灰黑色,具白色额甲,趾间具瓣蹼。跗跖短,短于中♂趾不连爪。大多数潜水取食沉水植物,趾均具宽而分离的瓣蹼。体羽全黑或暗灰黑色,多数尾下覆羽有白色,上体有条纹,下体有横纹。身体短而侧扁,以利于在浓密的植物丛中穿行。头小,颈短或适中,颈椎14-15节。翅★很宽短圆,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2枚为短。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,第1枚初级飞羽与第5枚或第6枚初级飞¤羽等长。 尾短,尾羽6-16枚,通常12枚,尾端方形或圆形,常摇摆或翘起尾羽以显示尾下覆羽的信号色。通常腿、趾均细长,有后趾,用来在漂浮的植物上行走,趾两侧延伸成瓣蹼用来游泳。 白骨顶鸡两性相似,头具白色■额甲,端部钝圆,雌鸟额甲较小。头和颈纯黑、辉亮,上体余部及两翅石板灰黑色,向体□后渐沾褐色。初级飞羽黑褐色,第1枚初级飞羽外翈边缘白色,内侧飞羽羽端白色,形成明显的白色翼斑。下体□ 浅石板灰黑色,胸、腹中央羽色较浅,羽端苍白色;尾下覆羽黑色。此物种头→侧、颏、喉及前颈灰白色,杂有黑色小斑点,头顶黑褐色,杂有白色细纹,上体余部黑色稍沾棕褐色。虹膜红▲褐色。嘴端灰色,基部←淡肉红色。腿、脚、趾及瓣蹼橄榄绿色,爪黑褐色。 白骨顶鸡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草地、甚至荒漠与半荒『漠地带的各其中尤以富有芦苇、三棱草等水边挺水植物的湖泊、水库、水塘、苇塘、水渠、河湾和深水沼泽地带最为常见。常在⌒ 稻田里的秧丛中和谷茬上筑巢栖息。主要栖息地是沼泽,在距▓水面不高的密草丛中筑巢。繁殖生活于北方,迁南方过冬。对栖息地的选择较广,有湿地、草地、森∮林和灌丛等生活型,在非繁殖季节通常单个栖息,繁殖季节为季节性配对或家庭栖息,但在结群物种中为群居,在秋、冬季最明ㄨ显。 此物种在中国北部为夏候鸟,长江以南为冬候鸟。每年3月下旬即开始迁来东北繁殖地。常成群活动于部分融化的冰面上,秋季于10月中下旬◥迁离繁殖地。该物种除繁殖期外,常成群活动,特别是迁徙季节,常成ぷ数十只、甚至上百只的①大群,偶尔亦见单╳只和小群活动,有时亦和其他鸭类混群栖ㄨ息和活动。善游泳和潜水,一天的大部时间都游弋在水中。游泳时喜欢穿梭在稀疏的芦苇丛间∩或在紧靠芦苇和水草边的开阔水面上,并不时地晃动着身子和不住地点头,尾下垂到水面。遇人时或是潜@ 入水中,或是进入旁边的芦苇丛和水草丛中躲避,但不久即又出来,危急时则迅速起飞,起飞时需在水面助跑后才能飞起,两翅扇动迅速,并发出呼呼▽声响。通常飞不多远又落下,而且多贴着水面或苇丛低空飞行。鸣声短促而单调,似‘咔咔咔’,甚为嘈杂。 白骨︻顶鸡杂食性,主要吃小鱼、虾、水生昆虫、水生植物∑嫩叶、幼芽、果实、蔷薇果和其他各种灌木浆果与种子,也吃眼子菜、看麦娘、水棉、轮藻、黑藻、丝藻、茨藻和小茨藻等藻类。在软土中或枯叶中探食,主要寻找无脊椎动物;粗喙的种类能扯下植物,吃种子、核果、嫩枝、叶等;能频繁潜水寻▂食。也吃各种昆□虫及其幼虫、蜘蛛、马陆、蠕虫、软体动物、甲壳类、小鱼以●及小鸟及其卵和雏鸟。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,数量较丰富,是中国较常见的水鸟。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,种群数量趋势稳定,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。 白骨顶鸡目前已列入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》 2013年濒危物种er 3.1——低危。 文中图片均为网络图片,如有侵权,请联系作者。 |
白骨顶鸡,拉丁学名为Fulica atra,属于脊索动物门、鸟纲、鹤形...详细
近日,在深圳盐田港湾金色海岸游★船码头附近,海上突然出现一只白...详细
缸体尺寸:60cm造景材料:石头、化妆沙造景水草:爬地矮ξ珍珠、南...详细
不谈造景,只说如何开缸!第一部,准备所有的器材:缸、二氧化碳...详细
2021-02-21 | 科普主编
2021-02-01 | 资讯主编
2021-01-24 | hykp_admin
2021-01-24 | hykp_admin